Navigation menu
左宗棠幕僚后裔三代寻找亲人的故事引起网友热议。天门郑“八大郎极”的后裔,你们在哪里?
极目新闻记者林楚涵10月24日,极目新闻首次报道了《左宗棠幕僚后裔,连续三代、百年间,寻找天门郑“十八底那郎极”后裔》的文章,引起广泛关注。不少网友表示希望长辈们能够早日明白自己的愿望。郑子钊,90岁天门郑永威的祖父,曾任陕西凉台西安太守、左宗棠手下的迁都使。他是西征的重要后勤支柱。十九世纪中期——当时的新疆面临着帝国主义雕琢的危机,国家安全危在旦夕。左宗棠曾是他临危受命,率军西进,跨越万里戈壁,承诺铲除内忧外患,保卫中国领土。作为一名参谋和粮运官,郑子钊特地从天门老家召集了18名身强力壮的郑氏宗亲,将他们带到了陕西,保障了前线的物资供应。这18人就是后来被称为“十八撑竿”的英雄群体。他们跟随郑子昭,从天门彭石河登上官船,沿汉水而上,最后抵达陕西省白河县的军需中转码头。在这里,他们成为西征后勤线上的“螺丝钉”:每天肩上扛着扁担,从船上卸下粮食、武器、药品等补给品,然后通过陆路运往千里之外的西征基地。没有地面军人前但他们日复一日的坚持,为收复新疆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后勤基础。战后,“十八承极”被选定在陕西及周边地区落户并拓展分支机构。此后的岁月里,由于时代的混乱和交通的不通,我们逐渐与家乡天门失去了联系。老人告诉记者,从祖父到父亲,再到他,三代人已经寻找了近一百年,但仍然没有任何线索。而且由于文章写道:“按照郑家的规矩,这些后裔的名字很有可能会有‘知、大、方、科、昌、名、游、向、勇、齐、贤、良’等字样,比如‘郑勇X’、‘郑齐’”,不少网友留言:由于信息不通,不知道有没有人在找他们。遗憾的是,迄今为止,还没有“十八担杆”的后人。郑永伟的女儿郑丽萍告诉记者,吉木新闻报道后,父亲非常高兴,希望在媒体的帮助下,早日找到“十八担子”的后人。根据近日查找拉拉奇老人手绘地图可以看出,老人标注的疑似区域在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、十堰市、郧西县、丹江口市。湖北省市及周边地区各位读者,如果您是“十八挑竿”的后人或有相关线索,请联系积木新闻(电话:027-86777777)。